典型文献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模型、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烙印理论视角
文献摘要:
培育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乡村教师是新时代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更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烙印理论视角,分析发现,师范院校培育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师范生职业发展敏感期,通过物质支撑、精神指引、文化陶冶、教育引导与制度规训等外部环境影响,给师范生烙上乡村教育情怀印记并促使其发挥持续效力的过程.基于烙印理论视角,研究认为:师范院校(烙印者)和师范生(被烙印者)共同构成了烙印过程的主客体要素,为乡村教育情怀印记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印记的形成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发展阶段,构成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烙印过程;乡村教育情怀印记形成后,正向烙印效应得以彰显,最终产生近期效力与远期效力.为此,师范院校应通过环境熏陶、教育引导、机制保障三条路径,大力打造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烙印形成环境,科学设计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烙印过程,努力稳固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烙印效果,从而为师范生烙上永不消退的乡村教育情怀印记.
文献关键词:
烙印理论;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情怀;师范生;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家军;王嘉龄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家军;王嘉龄-.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模型、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烙印理论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2(04):76-84
A类:
B类: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情怀培育,烙印理论,乡村教师,师范院校,重要使命,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职业发展,敏感期,精神指引,陶冶,教育引导,规训,印记,主客体,服从,烙印效应,应得,熏陶,机制保障,形成环境,科学设计,永不,不消,消退
AB值:
0.17625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