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全球胜任力在中国学校的新内涵及其实践
文献摘要:
全球胜任力是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必备素养,但中国学校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如何实践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尚未可知.研究者在中国四个城市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深度访谈、设计活动、课堂观察、分析学生作业和学习成果、参与式的编码,详细记录了中外教师对全球胜任力教育的意义解读以及实践.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应该被重新界定为:在自我修炼的同时,努力改善世界.全球胜任力被视为终身的、通过与世界的日常交往来塑造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过程,即"做人"的过程.培养全球胜任力涉及挖掘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两方面的潜能,需要在长期形成的文化偏好中不断滋养.全球胜任力在中国课堂实践中表现出丰富的样态,既通过以物喻人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美德与世界的关系,又鼓励学生直接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勇敢与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在差异中倾听与沟通.中国背景下的全球胜任力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机遇,不仅强调合作沟通、自我表达、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帮助年轻人为适应东西文化交融的多极世界做准备;同时强调道德、社会、非认知学习目标和其他相关美德,这丰富了全球胜任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
文献关键词:
全球胜任力;中国学校;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维罗妮卡·博伊克斯·曼西利亚;戴伟·威尔逊;滕珺;安娜;徐紫霄
作者机构: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剑桥02138;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100871;北京十一未来科学城学校 北京10220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维罗妮卡·博伊克斯·曼西利亚;戴伟·威尔逊;滕珺;安娜;徐紫霄-.全球胜任力在中国学校的新内涵及其实践)[J].比较教育学报,2022(04):74-85
A类:
多极世界
B类:
全球胜任力,中国学校,新内涵,全球化时代,必备素养,一概,尚未可知,国四,行动研究,深度访谈,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习成果,参与式,中外教师,国本,本土语境,重新界定,自我修炼,往来,做人,课堂实践,案例引导,美德,写下,下自,想法,勇敢,倾听,调合,自我表达,批判性思维,年轻人,人为适应,东西文化,文化交融,做准,认知学习,学习目标,不同文化,文化背景
AB值:
0.3531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