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辩型教学在中国中小学课堂应用的挑战与前景——访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凯瑟琳·斯诺教授
文献摘要:
本文通过采访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英语语言与语文教育专家、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前会长凯瑟琳·斯诺教授,介绍了斯诺教授及其团队在论辩型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对中国中小学课堂的启示.论辩型教学是以讨论与辩论为核心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开发是为青少年的词汇学习创造真实的使用情景,但它更独特的价值在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专注参与度.论辩型教学可构成整堂课,也可与传统的讲解授课形式相结合;在长时间讲解中穿插的简短讨论依然有效.经培训,教师可运用方法与技巧,摆脱班级规模限制,令不同基础、背景、个性的学生皆有效参与互动.论辩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标准化考试中获得成功.在开展初期,课堂讨论的话题最好设置为一个没有理想答案的两难困境.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同等的探索者.论辩型教学在各国的教育体制中有不同程度的基础,体现出在中国课堂中的发展潜力.
文献关键词:
论辩型教学;语文;课堂参与;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邓兹韵
作者机构: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剑桥 0213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邓兹韵-.论辩型教学在中国中小学课堂应用的挑战与前景——访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凯瑟琳·斯诺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22(10):12-18
A类:
论辩型教学,脱班
B类:
中小学课堂,课堂应用,挑战与前景,大学教育,凯瑟琳,斯诺,采访,访美,美国哈佛大学,英语语言,语文教育,美国教育,会前,会长,教学领域,辩论,课堂组织,组织形式,词汇学习,学习创造,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整堂,穿插,简短,可运,运用方法,方法与技巧,班级规模,有效参与,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标准化考试,获得成功,课堂讨论,两难困境,拥有者,探索者,教育体制,课堂参与
AB值:
0.31692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