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何低效?——基于"结构—过程"视角的教师教学行动分析
文献摘要:
当前,学术界对信息技术能否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存在争议.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实证进行判断,尚缺乏学理上的解释与阐述.实际上,教育与信息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基于帕森斯的单位行动模型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建构的"结构—过程"分析视角,对教师教学行动的分析发现,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目的、手段、理念、条件和过程等五方面的逻辑冲突:教育实践旨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信息技术应用则追求对认识对象的信息化处理;教育实践以身体在场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则依靠硬件与软件,通过虚拟分身发挥作用;教育实践体现着工业文明的"以教为主"的理念,封闭的教室是其开展的条件,而信息技术内嵌着自由、开放与共享的信息文明理念,以开放的网络环境为运行条件;教育实践过程因教师行动的差异充满个性化,而信息技术应用则体现了建立在既定物理规律和数理逻辑上的形式化.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的逻辑冲突,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低效.调适这些逻辑冲突,需要抓住学生发展这个逻辑契合点,以学生的生命充盈为鹄的,变革教育理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文献关键词:
教育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单位行动模型;结构化理论;逻辑冲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安涛;梁志远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安涛;梁志远-.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何低效?——基于"结构—过程"视角的教师教学行动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06):34-42,53
A类:
单位行动模型
B类: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师教学行动,行动分析,教育效果,基于实证,尚缺,实践逻辑,帕森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理论建构,分析视角,信息技术应用,五方面,逻辑冲突,生命成长,认识对象,信息化处理,身体在场,分身,工业文明,教室,内嵌,开放与共享,明理,网络环境,运行条件,教师行动,既定,物理规律,数理逻辑,形式化,学生发展,逻辑契合,契合点,充盈,教学组织形式,人性化
AB值:
0.34162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