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不同基因新突变与临床表型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明确3个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4例LCA患者和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4例患者来自3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细收集患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通过蛋白质预测软件和保守性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结合家系图与先证者进行共分离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18岁。眼球震颤3例;指压眼征伴夜视力差1例;全视野视网膜电图重度下降4例。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边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黄斑区椭圆体带隆起强反射信号1只眼;视网膜层间隐约可见弱反射信号2只眼;血管分支增多、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区伴毛细血管渗漏1只眼;黄斑区环状强自身荧光4只眼。家系成员表型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Ⅱ-1)携带 PRPH2基因c.640T> A(p.C214S)(M1)纯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Ⅱ-2)携带 TULP1基因c.1256G>A(p.R419Q)(M2)、c.1A>C(p.M1L)(M3)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Ⅱ-1)及其妹妹(Ⅱ-2)携带 GUCY2D基因c.1943T>C(p.L648P)(M4)、c.380C>T(p.P127L)(M5)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父母、姐姐(Ⅱ-1)及家系3先证者父母均为相应杂合变异携带者。其中,M1、M3、M4、M5为新发现突变。家系内基因型和疾病表型呈共分离。根据系谱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3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发现,M1、M2、M3、M4、M5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均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发现并证实 PRPH2基因M1、 TULP1基因M3和 GUCY2D基因M4、M5为LCA的新发现突变位点,扩大了LCA的突变位点和基因突变频谱;LCA具有发病年龄小、眼底表现各异及视力损害严重等特点。
文献关键词:
Leber先天性黑曚;基因;突变;临床表型;PRPH2基因 ;TULP1基因 ;GUCY2D基因
作者姓名:
房心荷;朱艳;袁仕琴;容维宁;王晓光;芮雪;马美娇;盛迅伦
作者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 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银川 750001;甘肃爱尔眼视光医院, 兰州 73005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房心荷;朱艳;袁仕琴;容维宁;王晓光;芮雪;马美娇;盛迅伦-.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不同基因新突变与临床表型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08):668-674
A类:
PRPH2,640T,C214S,TULP1,1256G,R419Q,M1L,GUCY2D,1943T,L648P,380C,P127L
B类:
Leber,先天性,黑矇,新突变,临床表型,表型分析,LCA,家系,致病基因,初步分析,基因型,回顾性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眼科检查,名家,血缘关系,员外,外周静脉血,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基因突变检测,可疑,致病突变,突变位点,Sanger,预测软件,保守性,合家,先证者,分离分析,眼球震颤,指压,夜视,全视野视网膜电图,黄斑中心凹,反光,黄斑区,椭圆体带,隆起,强反射,反射信号,膜层,隐约可见,弱反射,毛细血管渗漏,基因检测,纯合突变,M2,1A,M3,复合杂合突变,妹妹,M4,M5,姐姐,杂合变异,携带者,新发现,系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种间,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性变异,变频,发病年龄,眼底表现,视力损害
AB值:
0.2645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