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性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多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均在73%以上,其中浸提法((96.45±3.02)%)最高,冷榨法((73.72±2.76)%)最低,鲜榨法((82.36±2.24)%)、新水法((81.91±3.21)%)和热榨法((80.34±2.09)%)没有显著差异;5种工艺所制取的油茶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在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方面,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含量最高(α-生育酚含量(263.77±1.58)mg/kg,总生育酚含量(280.55±1.64)mg/kg),鲜榨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接近,在233~244 mg/kg之间,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只有(17.10±0.76)mg/kg;在角鲨烯和多酚含量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分别为(350.56±7.60)mg/kg和(45.04±4.50)mg/kg,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最低,为(249.99±3.73)mg/kg,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多酚含量最低,为(7.06±0.03)mg/kg;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清除能力最强,浸提法的最弱.
文献关键词:
油茶籽油;鲜榨法;新水法;生物活性成分;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
作者姓名:
刘芳;吴苏喜;蒋明芳;谭传波;李普选
作者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410114;郑州远洋油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郑州450000;长沙昊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沙41011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芳;吴苏喜;蒋明芳;谭传波;李普选-.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中国油脂,2022(04):46-51
A类:
鲜榨法,新水法
B类:
制油工艺,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了了,油茶果,浸提法,冷榨法,制取,研究对比,提油率,脂肪酸组成,生育酚,角鲨烯,DPPH,ABTS,清除能力,油含量,多酚含量,最弱
AB值:
0.0885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