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粉葛化学成分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粉葛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以扩大其功能性产品的研究.方法:首先以粉葛饮片为原料,嗜酸乳杆菌为发酵菌种,葛根素含量为指标,接种量、料液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设计法优化粉葛的发酵工艺.其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双波长法测定发酵前、后粉葛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总异黄酮、可溶性多糖及总淀粉的含量.结果:粉葛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料液比1:3 g/mL,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29℃,葛根素实际含量为8.1854 mg/g与预测值8.2092 mg/g相比,相对误差仅为0.29%.发酵后粉葛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总异黄酮、可溶性多糖、支链淀粉含量均增加,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减少,与发酵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技术能够提升粉葛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文献关键词:
粉葛;葛根素含量;发酵工艺;含量测定
作者姓名:
杨金梅;李冠文;王辉敏;张娜郡;陈超;孙杰;秦楠
作者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金梅;李冠文;王辉敏;张娜郡;陈超;孙杰;秦楠-.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粉葛化学成分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22(23):153-160
A类:
B类:
微生物发酵技术,粉葛,利用微,技术提高,活性成分,功能性产品,先以,饮片,嗜酸乳杆菌,发酵菌种,葛根素含量,接种量,料液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响应面设计法,发酵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双波长法,大豆苷元,异黄酮,总淀粉,最优发酵条件,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AB值:
0.2084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