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传统发酵与接种发酵酸肉安全品质特性的分析
文献摘要:
本实验对4种不同地区传统发酵酸肉的食用安全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以植物乳杆菌120(Lp-120)、酿酒酵母2018(Sc-2018)、木糖葡萄球菌135(Sx-135)为发酵剂,研究不同发酵剂对发酵酸肉安全性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分别对酸肉生物胺、亚硝酸盐、过氧化值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家酸肉、包谷酸肉、榕江酸肉和黎平酸肉的生物胺总含量分别为961.20、4673.85、3201.97和4687.37 mg·kg?1,除苗家酸肉外,其他地区生物胺含量均超过限定标准(1000 mg·kg?1).另外,包谷酸肉、黎平酸肉的过氧化值也较高,分别达到0.181、0.158 g·(100 g)?1.但是,4种传统酸肉中亚硝酸盐残留量均在3.3~4.4 mg·kg?1范围内,未超过限量标准(30 mg·kg?1).研究发现,接种Lp-120、Sc-2018以及混合发酵剂能显著(P<0.05)降低生物胺含量;接种Lp-120和Sc-2018的酸肉过氧化值分别为0.0377、0.0433 g·(100 g)?1,比包谷酸肉和黎平酸肉低70%左右;四组接种发酵(混合发酵组、Lp-120、Sc-2018、Sx-135)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明显低于传统发酵组,其中,Sc-2018组最低,达到2.129 mg·kg?1.此外,接种发酵和传统发酵酸肉均有较好的微生物安全性.总体来看,不同地区的传统酸肉品质存在差异,包谷酸肉、榕江酸肉和黎平酸肉存在生物胺安全问题.接种发酵(混合发酵、Lp-120、Sc-2018)可明显提高酸肉的食用安全性.
文献关键词:
酸肉;接种发酵;食品安全性;生物胺;亚硝酸盐
作者姓名:
李廷任;赵金山;臧金红;彭传涛;张鹏;赵佳怡
作者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廷任;赵金山;臧金红;彭传涛;张鹏;赵佳怡-.传统发酵与接种发酵酸肉安全品质特性的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22(15):257-264
A类:
B类:
传统发酵,接种发酵,酸肉,安全品质,品质特性,食用安全性,植物乳杆菌,Lp,酿酒酵母,Sc,木糖葡萄球菌,Sx,发酵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亚硝酸盐,过氧化值,检测分析,苗家,包谷,榕江,黎平,生物胺含量,中亚,残留量,限量标准,混合发酵,四组,组接,盐含量,微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性,肉品质,高酸,食品安全性
AB值:
0.21758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