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家校互动的类型表征及其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文献摘要:
何种类型的家校互动更有助于青少年成长?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追访数据,运用潜在类别分析(LCA)与增强逆概率加权模型(AIPW),探讨了家校互动的普遍类型及不同类型中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研究发现,初中阶段的家校互动呈现出"家校疏离型"、"家庭行动型"、"家校共育型"与"学校组织型"四种典型类型并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征,并且这种差异对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其中,家校共育型互动更有利于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有助于减缓弱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劣势".随着"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更应积极关注自我疏离的弱势家庭与缺乏家校活动的学校,协助其激活潜在资源并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动平台.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也对促进教育公平大有裨益.
文献关键词:
家校互动;自我效能感;潜在类别分析;增强逆概率加权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嘉晟;张文明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上海 20006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嘉晟;张文明-.家校互动的类型表征及其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22):51-58
A类:
增强逆概率加权,AIPW
B类:
家校互动,自我效能感,中国教育追踪调查,青少年成长,追访,潜在类别分析,LCA,中青,初中阶段,疏离,家校共育,学校组织,典型类型,种差,弱势家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双减,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关注,关注自我,互动平台,教育公平,大有裨益
AB值:
0.2429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