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幻象与否认:OECD《回到教育的未来》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非工具性分析路径
文献摘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了《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已成为各国政府构想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分析报告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揭示OECD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省察警示.该报告在目标和话语建构上具有鲜明的非工具性,即不提供特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对教育未来发展方法与空间提供设想、辩论和探讨.基于教育政策的非工具性分析路径,借助"幻象"和"否认"两个概念工具分析发现,报告凸显了"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强调教师职能顺应教育变化""强化学习自主权""强调技术推进教育变革"四种价值取向,同时却回避了教育的公益性与私利性、教师的"教书"技能和"育人"本职、学习者中心与教师中心、教育技术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这四对价值矛盾与张力.报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启示:为我国加强社会与家庭学校联结,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融合教育与技术,建设"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等.同时,报告所回避的价值矛盾也值得我们警惕和深入研究.
文献关键词:
经合组织;未来教育;价值取向;价值矛盾;价值张力;非工具性分析
作者姓名:
钟程
作者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香港99907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钟程-.幻象与否认:OECD《回到教育的未来》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非工具性分析路径)[J].比较教育学报,2022(02):47-59
A类:
B类:
幻象,否认,OECD,教育的未来,非工具性分析,分析路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学校教育,教育未来,分析报告,政策制定者,价值偏好,省察,警示,该报,话语建构,发展方法,辩论,教育政策,概念工具,社会力量参与,调教,教师职能,强化学习,自主权,技术推进,教育变革,公益性,私利,教书,本职,学习者中心,教育技术,工具价值,人文价值,对价,价值矛盾,强社会,学校联结,协同育人体系,善教,教师资格认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融合教育,教育新生态,未来教育,价值张力
AB值:
0.42810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