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同种植地糙米萌芽过程中可培养内生真菌菌群的变化研究
文献摘要:
糙米萌芽处理可能导致内生真菌菌群变化甚至产毒真菌的增加,从而影响发芽糙米的食用安全.研究萌芽过程中糙米内生真菌菌群的变化对保障其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省和浙江省富阳市两地种植收获的粳稻品种日本晴种子为材料,脱壳种子即糙米经表面消毒后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地原糙米的内生真菌菌群差异及萌芽过程中不同处理方式对糙米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从海南省和浙江省富阳市两地的糙米萌芽过程中共获得63株内生真菌,经ITS序列鉴定后归为3个纲,6个目,7个科,20个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为两地共有的优势菌属,链格孢属(Altemaria)为海南组特有优势菌株,Dendryphiella 和附球菌属(Epicoccum)为富阳组特有的优势菌株.浙江省富阳市收获的糙米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均比海南省收获的糙米样品高.浙江省富阳市糙米经浸泡、萌发、干燥后,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较原糙米降低,但总分离率增加,尤其是固有优势菌属Fusarium的分离率比原糙米组分别增加10.75%、14.00%、16.33%;消毒后,内生真菌总分离率和固有优势内生真菌Fusarium、Dendryphiella的分离率都显著降低,Epicoccum的分离率变化不显著.种植地和萌芽过程中不同处理方式会影响糙米内生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
文献关键词:
糙米;萌芽;内生真菌;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严婷婷;王天圻;赵艳
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杭州 31001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严婷婷;王天圻;赵艳-.不同种植地糙米萌芽过程中可培养内生真菌菌群的变化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22(10):61-67
A类:
富阳市,Altemaria,Dendryphiella
B类:
种植地,可培,内生真菌,真菌菌群,变化研究,菌群变化,产毒真菌,发芽糙米,食用安全,海南省,两地,粳稻品种,脱壳,表面消毒,组织培养,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类鉴定,菌群差异,不同处理方式,群落结构,共获,ITS,序列鉴定,镰刀菌属,Fusarium,优势菌,链格孢属,Epicoccum,萌发,分离率,真菌群落
AB值:
0.21838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