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从常规制到项目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治道变革
文献摘要: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民族预科教育治理受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预科教育经历了"常规制"和"项目制"的两个治理阶段.1978年至2004年,民族预科教育以常规治理为基本逻辑,以管制主义为基本特征,以封闭的官僚组织管理为基本框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强制性规章制度,保证了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实施.2005年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开始引入"项目制"的治理模式,通过"发包""打包""抓包"等机制,以超常激励和倾斜为手段,引入了目标量化和市场竞争,诱发下级单位积极参与竞争,推动政策高效运行.然而,民族预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民族预科常规治理制度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民族预科走向项目治理,需要及时抓住宏观体制改革的机遇,推动民族预科的治理方式创新,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学子成才的金色桥梁.
文献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胡炳仙;胡绮轩;周婷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胡炳仙;胡绮轩;周婷-.从常规制到项目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治道变革)[J].教育科学探索,2022(02):39-46
A类:
B类:
项目制,民族预科教育,治道变革,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常规治理,基本逻辑,官僚组织,基本框架,指令性计划,强制性,规章制度,发包,打包,抓包,超常,目标量化,发下,下级单位,高效运行,四十多年,治理制度,路径依赖,项目治理,治理方式,方式创新,民族学,学子,成才,金色
AB值:
0.25901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