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钱学森之问":话语指向、机制纠偏及践履路径
文献摘要:
逻辑指向上,"钱学森之问"隐含阶段论、主体论、目标论、特色论、规律论五重语义范畴.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解惑"为核心归纳的师道尊严导致知识受体探索欲稀释——教师角色之"困",以现代大学学分制为技术尺度的"过度教育"导致知识受体产生知识依赖——教育供给之"误",以知识转移障碍为效能壁垒的知识变异导致教育资源流失——教学效能之"碍",三者在高等教育场域的交互叠加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语境下的"范式悖论",出现培养目标与机制供给错位.破解"钱学森之问","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有赖:情感层,摒弃基于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及其社会认知之师道传统,实现解惑权双主体化;思想层,弘扬以自由和创新为核心内涵的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知识层,改革大学课程体系,抑制"过度教育",提倡"教学节制".概言之,超越"范式悖论"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根本路径.
文献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范式悖论";科技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改革;科学精神
作者姓名:
汪长明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上海/2000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汪长明-."钱学森之问":话语指向、机制纠偏及践履路径)[J].高教探索,2022(04):5-14
A类:
B类:
钱学森之问,纠偏,践履路径,逻辑指向,阶段论,主体论,五重,语义范畴,传统教育,教育文化,解惑,师道尊严,致知,教师角色,现代大学,学分制,过度教育,生知,教育供给,知识转移,识变,资源流失,教学效能,高等教育场域,创新人才培养,悖论,机制供给,技术发明,发明创造,造人,有赖,摒弃,教师课堂话语,话语霸权,社会认知,双主体,主体化,核心内涵,大学精神,科学素质,革大,大学课程,节制,根本路径,科技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改革,科学精神
AB值:
0.4719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