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
文献摘要:
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之间似乎存在着三组矛盾,即学科建设层面的国家意识培养与外语专业发展的矛盾、人才培养方面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矛盾、培养计划层面的中国文化与外语教学安排的矛盾.然而,只要我们回归国家意识的思政本质,把握其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特征,认识到国家意识培养属于价值取向而非知识取向的教育,并且明了中国国家意识本身就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能在国际视野和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未来视阈中开展相关教育,就会意识到外语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培养不等于外语培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作为课程思政,应该结合新文科理念下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作为价值教育,则应该结合外语学科特色,讲好中外价值理念的异同.本科阶段开设中外价值比较类课程,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及其伦理基础,研究生阶段鼓励开展中国价值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国思想和价值理念贡献人类未来,做到明德、强能、融合、创新四位一体,为国家培养具有深沉的文化自信、开放的国际视野、批判的创新能力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的价值践行者和传播者.
文献关键词:
国家意识;价值取向的教育;课程思政;外语学科
作者姓名:
薛荷仙;李昀
作者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薛荷仙;李昀-.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当代外语研究,2022(03):11-19
A类:
价值取向的教育
B类:
归国,价值教育,外语学科,国家意识培养,外语专业发展,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培养计划,化与外,外语教学,教学安排,全方位育人,知识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谋福利,会意,这方面,外语人才,新文科理念,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特色,价值理念,价值比较,伦理基础,中国价值,人类共同体,中国思想,人类未来,明德,四位一体,深沉,博大,人文情怀,践行者,传播者
AB值:
0.29370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