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大黄素体内遗传毒性风险评价
文献摘要:
目的 评价连续28 d灌胃给予小鼠大黄素,小鼠体内遗传毒性风险.方法 KM小鼠连续28 d灌胃重复给予大黄素并设28 d恢复期.分别于给药前、首次给药后第14、28、42和56天采集外周血检测网织红细胞和总红细胞的突变率,以及网织红细胞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末次给药后采集肝、肾、外周血开展彗星试验,分析每只动物至少100个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末次给药后制备骨髓细胞样本,计算嗜多染红细胞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以及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结果 与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相比,300 mg·kg-1及以下给药组连续给药28 d未见Pig-a基因突变率增加.肾细胞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相比,所设浓度范围内各组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01).骨髓微核试验显示所设浓度范围内未见微核率的升高.结论 连续28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大黄素后,主要作用部位为肾脏;当前试验条件下,大黄素未导致小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发生率和骨髓微核发生率增加,但可导致肾脏细胞DNA损伤.
文献关键词:
何首乌;大黄素;遗传毒性;KM小鼠;Pig-a;彗星试验;微核试验;风险评价
作者姓名:
文海若;王亚楠;姜华;王雪;汪祺;马双成
作者机构: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文海若;王亚楠;姜华;王雪;汪祺;马双成-.大黄素体内遗传毒性风险评价)[J].中国药物警戒,2022(06):635-640
A类:
体内遗传毒性
B类:
大黄素,素体,毒性风险,灌胃,KM,恢复期,外周血检测,测网,网织红细胞,突变率,百分率,彗星试验,骨髓细胞,细胞样本,染红,核发,溶媒,羧甲基纤维素钠,药组,连续给药,Pig,基因突变,肾细胞,微核试验,微核率,经口,试验条件,何首乌
AB值:
0.21444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