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包身工》的标本意义及创新解读
文献摘要:
夏衍创作《包身工》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为了反映当时基层工人的生活,夏衍亲自到当时的东洋纱场进行采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夏衍所写的包身工所在的工厂,是日本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具有高度侵略性和剥夺性的工厂.相对于普通的工人而言,包身工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人身自由,而由于长期缺乏人身自由,包身工对自己的人格也逐渐忽视,个人尊严的缺失,又反过来让他们在工作当中更多的缺乏自主性.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真正走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解读《包身工》时必须发现其标本意义,并且在解读的过程当中保证一定的创新性,这样的文本解读才会彰显出更多的意义.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王兴业
作者机构:
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
引用格式:
[1]王兴业-.《包身工》的标本意义及创新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22(11):28-29
A类:
包身工
B类:
本意,新解,夏衍,水深火热,人的生活,亲自,自到,东洋,洋纱,采访,第一手资料,所写,资本家,侵略性,剥夺,人身自由,个人尊严,反过来,于今,生来,不可思议,不争,走入,须发,文本解读
AB值:
0.32382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