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自我与他者:教育理解何以可能——基于胡塞尔到列维纳斯的现象学伦理转向分析
文献摘要:
教育理解作为一种意义探究和共享的活动,既体现为智识,又蕴含着德性.教育理解的正确性以及深度和广度直接关涉着教育的有效性,甚至教育质量的高低.但在近代西方哲学"自我中心"和"理性至上"主旋律影响下产生的"主体性教育",过分强调主体的发展以及主体权利和自由的获得.这种教育思想笼罩下的教育理解呈现出自我对他者的忽视和宰制,对他者的忽视或宰制又导致了教育文本理解和教育人际理解中的双重困境.而自我视域下的教育理解机制恰恰就是自我通过主体精神运作活动对他者占有和同一化的过程.幸而现象学伦理转向为这种困境的突破提供了哲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根据伦理转向后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他者具有异质性和外在性以及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绝对的、不能被自我同一和还原的他者.所以在教育理解过程中自我要倾听他者的生命表达、与他者进行深入对话、促使"为他性"的个体生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突破自我中心的主体性困境,才能促成有效理解的发生,使得真正的教育理解得以可能.
文献关键词:
教育理解;自我;列维纳斯;他者;伦理转向
作者姓名:
杜薇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长沙,41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杜薇-.自我与他者:教育理解何以可能——基于胡塞尔到列维纳斯的现象学伦理转向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2(04):37-44
A类:
B类:
自我与他者,教育理解,胡塞尔,列维纳斯,现象学,伦理转向,解作,意义探究,智识,德性,关涉,近代西方哲学,自我中心,主旋律,主体性教育,教育思想,笼罩,宰制,文本理解,双重困境,理解机制,恰恰,主体精神,作活,幸而,哲学依据,他者性,外在性,自我同一,理解过程,倾听,生命表达,为他性,唯有,有如,主体性困境
AB值:
0.38961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