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闲暇活动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
文献摘要:
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闲暇活动对我国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检验了不同时长闲暇活动影响学业成绩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除上学日娱乐闲暇活动对学业成绩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外,其余闲暇活动时长与学业成绩之间均存在"倒U形"关系,如发展闲暇活动时长在上学日每天1.6小时和周末每天2.72小时,以及周末娱乐闲暇活动时长在每天2.88小时,青少年能够取得最佳学业成绩,超过最佳时长,则阻碍学业成绩发展;闲暇活动对不同社会阶层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且更有利于中低阶层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发展;在影响机制上,适度时长的闲暇活动可以降低学业困难自我感知、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业成绩发展.基于上述发现,家长应树立"学逸结合"的教育理念,合理分配青少年学习与闲暇时间;学校应优化课后服务机制,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闲暇需求;以"双减"为契机,家庭、学校与社会应构建协同闲暇教育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闲暇支持,最终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
文献关键词:
闲暇时间;学业成绩;广义倾向得分匹配;自感学业困难;学业自我效能感
作者姓名:
徐晟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4
引用格式:
[1]徐晟-.闲暇活动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04):25-38
A类:
自感学业困难
B类:
闲暇活动,学业成绩,影响及作用,CEP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倾向得分匹配,中介效应模型,具体机制,乐闲,余闲,活动时长,周末,社会阶层,低阶层,自我感知,学业自我效能感,合理分配,青少年学习,闲暇时间,课后服务,服务机制,双减,闲暇教育,弱势群体,新时代教育,教育公平
AB值:
0.21487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