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从意象层面解读《我爱这土地》
文献摘要:
相对于其它的文本来说,诗歌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其只有通过意象的建构,才能实现对诗歌的理解. 1938年,现代诗人艾青创作出短诗《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一个热爱诗歌的读者,都能够在对这首诗的阅读中获得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来自于诗歌的文字本身,更来自于读者阅读诗歌之后所形成的表象.这种表象的获得是以意象作为支撑的,两者之间是形与魂的关系,表象是抽象思维的工具,阅读诗歌所需要的思维正是抽象思维.表象的形成除了要获得具体事物的支撑之外,想象在表象建构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想象与意象密不可分,运用意象来解读诗歌,本身也是一个借助于想象,然后将想象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杜斌
作者机构:
江苏省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
引用格式:
[1]杜斌-.从意象层面解读《我爱这土地》)[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22(03):48-49
A类:
B类:
我爱这土地,过意, 1938,现代诗,艾青,短诗,一经,问世,反响,很重,读者阅读,读诗,表象,抽象思维,借助于,相联
AB值:
0.32400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