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吴敬梓与蒲松龄对八股取士态度之差异
文献摘要: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那就是倾诉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否定毒害甚深的八股取士制度,但两者态度却存在差异.
一、吴敬梓与蒲松龄的人生道路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屡试不第,直至 71 岁时才成为贡生.为生活所迫,他主要以塾师为业.吴敬梓,清康熙四十年( 1701年)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 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两人同为知识分子,均未摆脱宿命,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求寻,屡败屡战.但与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同,吴敬梓与蒲松龄拥有强烈的自省意识.放眼儒林,目睹社会乱象,他们质疑甚至反思这种人才选拔机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无力改变当时社会现状,更不可能领导社会改良或革命,于是将反思和愤懑倾注于作品《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以此来寄托情思,寻找造成自己不幸命运的原因,宽慰自我失落之情.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文保忠
作者机构:
江西省吉水中学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文保忠-.吴敬梓与蒲松龄对八股取士态度之差异)[J].语文天地,2022(10):20-21
A类:
童子试,名震一时
B类:
吴敬梓,蒲松龄,八股,取士,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核心主题,倾诉,科举制度,毒害,甚深,人生道路,明崇祯,十三年,败落,小地主,商人,人家,接连,考取,三个第一,屡试不第,贡生,所迫,塾师,清康熙,四十年,全椒,科第,仕宦,显者,官僚,早年,初入学,生员,科场,家业,衰落,历世,世态炎凉,乾隆,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晚年,经学,穷困,知识分子,宿命,苦苦,苦求,屡败屡战,自省,放眼,目睹,乱象,人才选拔,选拔机制,正当性,无力,社会现状,社会改良,愤懑,倾注,寄托,情思,不幸,宽慰,失落
AB值:
0.5656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