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初始裂缝宽度对混凝土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了研究初始裂缝宽度对混凝土自修复效果的影响,设计了3组不同裂缝宽度(0.4~0.6、0.6~0.8、0.8~1.8 mm)条件下的混凝土自修复效果试验,并采用图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微观表征手段分析了裂缝处填充物的微观样貌和组成.通过图像显微镜观测发现,自修复混凝土的裂缝修复效果随着初始裂缝宽度的增大而降低.裂缝宽度为0.4~0.6 mm时,自修复效果较好,裂缝修复率达90.3%,可修复最大裂缝宽度为0.594 mm;当裂缝宽度为0.8~1.8 mm时,自修复效果明显下降,修复率仅为31.1%,可修复最大裂缝宽度为1.654 mm.SEM分析表明,固载微生物的膨胀珍珠岩既可以在混凝土未开裂前对微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又能在开裂后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良好的物质能量交换空间,有利于碳酸钙沉积物的生成,提高混凝土的裂缝自修复效果.XRD分析表明,混凝土自修复机理是裂缝处有碳酸钙晶体的生成,并且距混凝土表面较近(距混凝土裂缝表面约10 mm)区域的裂缝中填充物为方解石,而裂缝深处(距混凝土裂缝表面约10~30 mm)的填充物为针状的文石.
文献关键词:
工程材料;自修复混凝土;微生物;裂缝宽度;自修复;微观样貌;碳酸钙晶体
作者姓名:
张盼盼;贾冠华;姜晨;李珠
作者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太原 03001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盼盼;贾冠华;姜晨;李珠-.初始裂缝宽度对混凝土自修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2022(07):795-800
A类:
微观样貌,自修复混凝土
B类:
初始裂缝,修复效果,效果试验,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ray,diffraction,微观表征,表征手段,填充物,裂缝修复,修复率,最大裂缝宽度,固载,膨胀珍珠岩,生长代谢,能量交换,碳酸钙沉积,沉积物,裂缝自修复,自修复机理,碳酸钙晶体,混凝土表面,混凝土裂缝,方解石,深处,针状,文石,工程材料
AB值:
0.2203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