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池塘圈养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文献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圈养密度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及其相关健康指标,探讨大口黑鲈适宜圈养密度.试验大口黑鲈初始体重为(9.71±3.75)g,设置低密度组(LSD;1000尾/圈,50尾/m3)、中密度组(MSD;2000尾/圈,100尾/m3)和高密度组(HSD;4000尾/圈,200尾/m3)3个养殖密度组,每个密度组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2019年5月17日至11月16日,为期180d.结果表明,0—30d阶段,HSD组平均体重(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LSD、MSD组(P<0.05),30—180d阶段,平均体重(W)和特定生长率(SGR)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在养殖结束时,HSD组的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和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HSD组的总抗氧化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养殖前30d,高密度(4000尾/圈,200尾/m3)对生长有利;但随养殖时间延长,高密度对生长及有关生理指标和抗氧化性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口黑鲈早期阶段(9.7—40 g/尾)圈养密度宜为4000尾/圈(200尾/m3);鱼体重达到40 g后,圈养密度宜为2000—3000尾/圈(100—150尾/m3).
文献关键词:
圈养模式;养殖密度;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奇;侯杰;杨军;廖伟坚;卢建超;何绪刚
作者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武汉 430070;长江经济带大宗水生生物产业绿色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0;湖北省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宜昌 443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奇;侯杰;杨军;廖伟坚;卢建超;何绪刚-.池塘圈养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22(05):671-678
A类:
圈养模式
B类:
池塘圈养,大口黑鲈,生长性能,Micropterus,salmoides,关健,健康指标,重为,LSD,中密度,MSD,HSD,养殖密度,养殖周期,180d,30d,特定生长率,SGR,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ALP,GLU,谷丙转氨酶,ALT,总抗氧化力,AOC,过氧化氢酶,CAT,生理指标,抗氧化性能,早期阶段,鱼体,血清生化
AB值:
0.31352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