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武汉冬季大气PM2.5小时分辨率源贡献识别及潜在影响域分析
文献摘要:
冬季是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武汉市PM2.5受到明显的区域传输影响.本研究基于小时分辨率PM2.5组分观测数据,采用受体模型,解析武汉冬季大气PM2.5各类源的实时贡献.结合轨迹聚类和浓度权重,识别影响各类源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武汉冬季大气平均ρ(PM2.5)为(75.1±29.2)μg·m-3.观测期间共有两次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主要受西北方向气团影响,水溶性离子升高是PM2.5呈现高值的主要原因,ρ(NH4+)、ρ(NO3-)和ρ(SO42-)分别是清洁时段的1.6、1.7和2.1倍;第二次污染过程则以正东方向气团为主,二次有机组分有明显的生成.对武汉冬季大气PM2.5贡献最大的是二次源(34.1%),其次是机动车尾气(23.7%)、燃煤(11.5%)、道路尘(10.9%)、钢铁冶炼(8.7%)和烟花爆竹燃放(5.7%),贡献最小的是生物质燃烧(5.3%).钢铁冶炼贡献量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08:00[(17.5±18.8)μg·m-3],最低值出现在01:00[(10.4±10.9)μg·m-3],呈现白天贡献量高和夜晚贡献量低的现象;机动车尾气的贡献量在上午09:00[(42.1±24.8)μg·m-3]和晚上20:00[(41.6±19.5)μg·m-3]出现明显峰值.第一次污染过程中,二次源贡献率明显升高,表明西北来向气团的长距离传输有利于二次组分的生成和老化;第二次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燃煤、钢铁冶炼和道路尘的贡献率升高,其源区主要分布在本地、江西西北部和安徽南部的长江沿线,反映出沿江密集分布的工业过程、工业原料和产品运输导致的尾气排放和运输扰动产生的道路尘等对于武汉市冬季大气PM2.5的影响.生物质燃烧的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南部和山西西南部,冬季华北平原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经区域传输会对武汉产生影响.本研究可为识别武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来源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文献关键词:
武汉;PM2.5;实时源解析;潜在源区;区域传输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蒋书凝;孔少飞;郑煌;曾昕;陈楠;祁士华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 430074;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武汉 430074;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 43007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蒋书凝;孔少飞;郑煌;曾昕;陈楠;祁士华-.武汉冬季大气PM2.5小时分辨率源贡献识别及潜在影响域分析)[J].环境科学,2022(01):61-73
A类:
实时源解析
B类:
冬季大气,PM2,潜在影响,大气细颗粒物,武汉市,区域传输影响,观测数据,受体模型,轨迹聚类,传输路径,潜在源区,气平,污染过程,西北方,气团,水溶性离子,NH4+,NO3,SO42,二次污染,正东方,有机组分,机动车尾气,燃煤,钢铁冶炼,烟花爆竹,燃放,生物质燃烧,贡献量,日变化,最高值,最低值,白天,夜晚,晚上,北来,长距离传输,二次组分,西西,西北部,长江沿线,沿江,密集分布,工业过程,工业原料,输导,尾气排放,北南,西南部,华北平原,平原地区,燃烧排放,大气颗粒物,区域联防联控
AB值:
0.3034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