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研究
文献摘要: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长期演化的产物,各部分性质和时代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混杂体.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多旋回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变异性,一直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沟通该区复杂的浅表地质现象与深部结构成像,获取更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秦岭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揭示其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长450 km、南北向跨越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渭河地堑、秦岭造山带、大巴山逆冲推覆带和四川盆地北缘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剖面采集的15个大炮数据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对690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使用有限差分算法,采用变网格尺度及平滑参数的迭代策略,经20次迭代反演,走时均方根误差降至0.105 s,收敛良好.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渭河地堑的低速沉积特征,系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7 km,其发育主要受秦岭北缘断裂、乾县—富平断裂及渭河断裂控制.秦岭北缘断裂与安康—竹山断裂之间的秦岭造山带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仅残余若干较浅的山间盆地.与南部四川盆地稳定沉积相比,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下方沉积层速度结构不统一,反映了逆冲推覆作用的改造,但整体仍保留了 3~6 km的沉积厚度.本文分析认为剖面中部的秦岭地区是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板块汇聚的核心地带,之后造山带两翼的南、北陆缘分别于燕山期和新生代转入逆冲推覆和伸展两种迥异的构造环境,而现今研究区的上地壳构造格局是三次事件叠加的结果.
文献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大巴山;地震层析成像
作者姓名:
李文辉;王海燕;高锐;卢占武;李洪强;侯贺晟;熊小松;叶卓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北京10003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文辉;王海燕;高锐;卢占武;李洪强;侯贺晟;熊小松;叶卓-.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研究)[J].地学前缘,2022(02):198-209
A类:
渭河地堑,宽角反射与折射,竹山断裂
B类:
秦岭造山带,上地壳,速度结构,结构研究,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大陆边缘,演化时间,长期性,旋回,变异性,地球物理学,浅表,深部结构,结构成像,地壳结构,厘定,块体,接触关系,地球动力学,动力学演化,南北向,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大巴山,逆冲推覆,四川盆地,地震剖面,大炮,走时,拾取,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差分算法,变网格,网格尺度,迭代策略,迭代反演,低速沉积,沉积特征,断陷盆地,最深处,秦岭北缘,乾县,富平,安康,带上,较浅,山间盆地,沉积相,带下,沉积层,层速度,沉积厚度,面中部,秦岭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后造山,两翼,北陆,缘分,燕山期,新生代,代转,转入,伸展,迥异,构造环境,构造格局,地震层析成像
AB值:
0.36591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