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晚三叠世南向俯冲的沉积记录:对构造背景和物源的制约
文献摘要:
大兴安岭中段地区位于新林-喜桂图断裂带与贺根山-黑河断裂带之间的兴安增生地体之上,是多个构造域交汇的重要构造部位.该地区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向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域的转换.本文选择该地区的上三叠统地层开展研究,以期确定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同时来限定上述两大构造域对中国东北影响的时空范围.此次工作使用LA-ICP-MS U-Pb法对大兴安岭中段地区上三叠统柴河组中变质长石细粒砂岩进行碎屑锆石测年和杏仁状角闪安山岩锆石测年.碎屑锆石最年轻一组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19Ma,杏仁状角闪安山岩夹层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17Ma,结合地层内化石限定了柴河组沉积于晚三叠世中期,该年龄和额尔古纳地块上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相关的岩浆活动事件吻合.另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河组砂岩具有高SiO2、Al2O3、低MgO的特征,K2O/Na2O平均值为10.58,指示砂岩为杂砂岩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分布平坦,存在一定的Eu富集,在化学成分特征上显示出大陆岛弧的特点,沉积岩源岩主要来自上地壳;通过物源分析结果揭示出柴河组砂岩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碎屑物磨圆度较低、分选较差,表现出源区相对不稳定,快速剥蚀、搬运及沉积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柴河组沉积过程中处于汇聚(俯冲)型沉积环境,属于汇聚板块边缘弧后前陆沉积盆地特征,以挤压型沉积作用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柴河组形成于晚三叠世时期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向南俯冲的构造背景下.
文献关键词:
大兴安岭;物源分析;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大陆岛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窦莎;李世超;赵哲仁;杨小鹏;王洪涛;贾金峰;任祚霆;魏虹羽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6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窦莎;李世超;赵哲仁;杨小鹏;王洪涛;贾金峰;任祚霆;魏虹羽-.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晚三叠世南向俯冲的沉积记录:对构造背景和物源的制约)[J].岩石学报,2022(10):3191-3208
A类:
219Ma,217Ma
B类:
霍次克,洋板块,晚三叠世,南向俯冲,沉积记录,构造背景,大兴安岭中段,新林,断裂带,黑河,生地,晚古生代,中生代,代时,古亚洲洋,上三叠统,中国东北,北影,LA,ICP,Pb,柴河,变质,长石,细粒,砂岩,碎屑锆石,锆石测年,杏仁,安山岩,加权平均值,夹层,平均年龄,额尔古纳地块,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化学分析,SiO2,Al2O3,MgO,K2O,Na2O,轻稀土,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Eu,化学成分特征,大陆岛弧,沉积岩,源岩,上地壳,物源分析,再旋回,造山带,磨圆,圆度,分选,源区,快速剥蚀,搬运,沉积过程,沉积环境,陆沉,沉积盆地,压型,沉积作用
AB值:
0.36439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