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西秦岭北缘断层的多期变形演化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文献摘要:
西秦岭北缘断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地与西秦岭地块之间的边界断层,其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变形历史等研究对于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时空动力学过程,限定新生代盆地构造属性,揭示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远程构造响应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地质约束.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南边界F1断层的断层岩类型及分带、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等较详细的构造解析,辨认出F1断层6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北西西走向、向北倾斜的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北西西走向、向北陡倾或近直立的高角度逆冲断层作用,指示近南北向挤压缩短作用;第三期为走向近南北、向东或向西陡倾的对冲断层作用,指示了近东西向的挤压缩短作用;第四期为北东向右旋和北西向左旋的走滑共轭断层系统,指示了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第五期为断层面近直立的北东向左旋、北西向右旋的共轭破裂系统,指示了近南北向挤压作用;第六期为断层面近直立的近东西向左旋和近南北向右旋走滑断层构成了几何学—运动学协调的共轭破裂系统,指示了北东向挤压作用.结合西秦岭北缘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盆地具有断陷盆地沉积序列特征和上新世具有类磨拉石的冲洪积扇粗砾岩特征以及F1断层多期变形对新生代盆地沉积地层的控制和改造作用分析,认为F1断层第一期韧性—脆韧性伸展正断作用始于渐新世,控制了渐新世—中新世伸展断陷盆地沉积;F1断层第二期高角度逆冲缩短变形使得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封闭、靠近F1断层的底部砾岩层卷入了挤压逆冲断层作用,断层拖曳使地层产状翘起变陡,这期变形持续到上新世冲洪积扇粗砾岩出现;F1断层第三期与第四期虽然都为近东西向挤压,但第三期为东西向对冲挤出,而第四期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斜向走滑挤出,其动力学机制是否与青藏高原东北缘西部地壳增厚隆升诱发的中-下地壳向东流动拖曳导致的上地壳东西向挤压缩短尚待证实,由于第三和第四期变形的构造形迹在上新统韩家沟砾岩不存在,因此,这两期变形的时代只能是发生在中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第五期北东和北西向共轭破裂系统和第六期南北向和东西向共轭破裂系统在渐新统—中新统沉积地层和上新统粗砾岩地层中都存在,其时代无疑是上新世末期或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但第五期共轭断层指示的最大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而第六期最大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两者夹角约30°,指示两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30°的顺时针旋转,这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重组过程中块体旋转有关.上述F1断层丰富且复杂的构造变形形迹揭示的断层变形方式和历史演变对于澄清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红层盆地构造属性认识上的分歧和高原变形是均匀增厚变形和块体沿断层挤出滑移地壳变形机制的争论等提供了重要的构造依据.
文献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层;多期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常璐璐;郭进京;常西玲;吴彦旺
作者机构:
天津城建大学,地质与测绘学院 天津 30038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常璐璐;郭进京;常西玲;吴彦旺-.西秦岭北缘断层的多期变形演化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学,2022(02):375-398
A类:
西秦岭北缘断层
B类:
多期变形,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岭地,地块,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动力学过程,盆地构造,构造属性,印度板块,欧亚,构造响应,隆升,重大科学问题,南边,断层岩,分带,构造解析,辨认出,第一期,北西西,脆性,伸展,正断层,断层作用,第二期,近直立,高角,逆冲断层,南北向,第三期,对冲,近东,东西向,第四期,北东,东向,左旋,共轭,断层系统,第五期,断层面,第六期,右旋走滑,走滑断层,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盆地,断陷盆地,沉积序列,序列特征,上新世,磨拉石,冲洪积扇,造作,作用分析,岩层,卷入,拖曳,产状,翘起,这期,挤出,向斜,斜向,动力学机制,增厚,下地壳,向东流,上地壳,尚待,三和,构造形迹,上新统,韩家,两期,渐新统,中新统,砾岩地层,第四纪,最大主压应力,南西,夹角,最大主应力方向,顺时针,组过,块体,变形方式,历史演变,澄清,红层,属性认识,滑移,地壳变形,变形机制
AB值:
0.2437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