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炒制条件对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翻炒的本质是一种非稳态传热的技术,炒制过程会显著改进食品的风味.通过比较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一种新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为食用菌类预制菜肴的研发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评价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挥发性风味特征;进而利用电子舌分析结合可溶性糖(醇)、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有机酸含量测定对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进行分析,并通过等效鲜味浓度(EUC)分析对预制菜肴鲜味强度进行评价;最终基于感官评定分析,探究在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形态、色泽、风味、组织和口感的差异,根据消费者对于产品风味认知的主观性评价对不同炒制条件所得的产品.[结果]整个炒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对于炒制时间可具体分为2 min、4—8 min和10 min,而随着炒制温度上升,风味也可分为3个阶段,即160—170℃、180—190℃和200℃.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特征气味成分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增加;而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在180℃时达到最大值.从鲜味角度来看,4 m i n是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形成最佳的炒制时间.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鲜味和甜味在180℃达到最强.过长的炒制时间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可溶性糖(醇)的含量,并提高有机酸的含量.而随着炒制温度的提高,可溶性糖(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有机酸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另外,通过对呈味核苷酸及游离氨基酸测定,发现不同炒制条件对核苷酸影响不大,但较长时间或较高温度的处理皆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终通过等效鲜味浓度及感官评价分析发现,当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分别为4 min和180℃时,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鲜味及感官评分最高,说明在炒制时间4 min,炒制温度180℃条件下所炒制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结论]为使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具有最佳的香味和滋味,确定炒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80℃,翻炒4 min.
文献关键词:
预制菜肴;炒制加工;双孢蘑菇;挥发性风味;非挥发性风味
作者姓名:
马高兴;陶天艺;裴斐;方东路;赵立艳;胡秋辉
作者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南京 21009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马高兴;陶天艺;裴斐;方东路;赵立艳;胡秋辉-.不同炒制条件对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2(03):575-588
A类:
非挥发性风味
B类:
预制菜肴,双孢蘑菇,翻炒,非稳态传热,进食,炒制时间,食用菌类,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色谱,IMS,游离脂肪酸,脂肪酸含量,含量测定,风味特征,电子舌,可溶性糖,呈味核苷酸,有机酸含量,等效鲜味浓度,EUC,感官评定,色泽,主观性,炒制温度,气味,辛烯,醇和,辛醇,风味形成,甜味,较长时间,间或,游离氨基酸含量,感官评价,评价分析,感官评分,香味,滋味,炒制工艺,炒制加工
AB值:
0.16492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