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
文献摘要:
精神损害赔偿不会有损自然人的人格尊严,相反能彰显民法的人文关怀精神,其基本功能在于对被侵权人予以补偿和抚慰.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从本质上决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人身专属性,也决定了间接被侵权人作为独立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适格性.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肯定违约行为也能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同时,将"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这一情形也明确纳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谓在借鉴域外法的基础上凸显了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是前民法典时代相关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从部门法规范衔接角度来看,刑事案件被害人无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立场既无充分的法理依据,也有悖于民法典作为基础性法律所确立的责任承担规则,应当通过法律解释学的方法予以彻底否定.
文献关键词: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补偿功能;人身权益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石冠彬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上海20024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石冠彬-.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J].学术月刊,2022(04):121-130
A类:
B类:
损害赔偿制度,规范构造,价值定位,有损,自然人,人格尊严,反能,人文关怀精神,基本功能,被侵权人,抚慰,制度功能,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专属性,独立精神,请求权主体,适格性,违约行为,侵害,特定物,域外,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民法典时代,民事立法,司法实践,集大成者,部门法,规范衔接,接角,刑事案件,被害人,无权,法理依据,有悖于,责任承担,法律解释学,彻底否定,补偿功能,人身权益
AB值:
0.3086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