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非传递性竞争在物种共存中的作用
文献摘要:
种间相互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因子.但长久以来以传统竞争排斥假说为代表的两两直接作用无法解释众多近缘种的互利共生现象,原因是忽略了间接互惠的重要性,且这种间接作用面临在个体水平如何量化的难题.非传递性竞争是一种密度介导的间接作用,表现在同一营养级的3个物种及以上形成类似于"剪刀-石头-布"的相互制衡与共存的竞争模式.非传递性竞争普遍存在于自然中,是促进物种共存的重要因子,影响着物种分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系统功能.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非传递性竞争理论的研究进展,包括5种作用类型(资源利用型、生活史型、行为权衡型、竞争权衡型和化感作用型)、3种模型测定方法(竞争矩阵、转移矩阵和入侵增长率),并阐释了其动态平衡、奇数稳定和嵌套性的发生特征.同时分析了物种竞争等级、功能性状和环境因素差异对非传递性竞争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未来非传递性竞争的研究应集中在野外长期控制实验、与生物间高阶相互作用和复杂网络理论的耦合,以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等方面,以此推动物种间接互作理论与多物种共存策略的研究.
文献关键词:
非传递性竞争;间接相互作用;物种共存;竞争矩阵;功能性状
作者姓名:
吴家昊;张强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9;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51026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家昊;张强-.非传递性竞争在物种共存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2022(23):2749-2761
A类:
非传递性竞争,竞争矩阵
B类:
物种共存,种间相互作用,驱动因子,长久以来,竞争排斥,假说,直接作用,无法解释,近缘种,互利共生,间接互惠,间接作用,作用面,营养级,剪刀,石头,互制,制衡,竞争模式,物种分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生态系统功能,竞争理论,生活史,争权,化感作用,测定方法,转移矩阵,矩阵和,动态平衡,奇数,嵌套性,发生特征,物种竞争,功能性状,在野,外长,长期控制,控制实验,高阶相互作用,复杂网络理论,多物种,间接相互作用
AB值:
0.3597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