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自噬介导的克唑替尼耐药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亚群的影响及意义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自噬介导的克唑替尼耐药对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植入Sox2报告基因已将ALK + ALCL Karpas299细胞株分为报告基因非反应型(RU)细胞和报告基因反应型(RR)细胞,其中RR细胞具备干细胞特性。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荧光标记的LC3过表达RR和RU细胞(分别为RR-LC3、RU-LC3),蛋白质印迹法及流式细胞术验证感染效率。RU-LC3和RR-LC3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250、500、1 000 nmol/L)克唑替尼处理后,采用双信号流式细胞术检测RED、GEN信号(RED代表下一代远红色荧光蛋白TagFP635 mKate的红色信号B695,GEN代表来自pH敏感的GFP变体pHluorin的绿色信号B530),以RED/GEN表示自噬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自噬相关基因ULK1、WIPI1、LC3B mRNA表达水平。MTS法检测不同浓度(250、500、1 000 nmol/L)克唑替尼联合氯喹(5、10 μmol/L)对细胞存活的影响。 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LC3的RR-LC3和RU-LC3细胞。250、500、1 000 nmol/L克唑替尼诱导下,RU-LC3细胞中RED/GEN分别为1.135±0.017、1.453±0.017和1.755±0.021,RR-LC3细胞中分别为1.193±0.018、2.116±0.013和3.307±0.189,RU-LC3细胞和RR-LC3细胞中RED/GEN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相同浓度克唑替尼作用的RR-LC3细胞中RED/GEN均高于RU-LC3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表明RR-LC3细胞较RU-LC3细胞自噬通量变化大。未经克唑替尼处理时,RR细胞中ULK1、WIPI1、LC3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RU细胞(1.69±0.05比1.01±0.02, t=-1.62, P<0.01;1.24±0.04比1.03±0.05, t=-2.11, P<0.01;1.70±0.22比1.02±0.05, t=-1.74, P=0.033)。无氯喹作用时,RR细胞克唑替尼半数抑制浓度( IC50)高于RU细胞(950 nmol/L比709 nmol/L)。氯喹作用后,RU细胞 IC50无变化;RR细胞 IC50随氯喹浓度增加而降低。 结论:与RU细胞相比,具有肿瘤干细胞特征的RR细胞自噬反应更快速、强烈,这可能是其对克唑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献关键词: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自噬;肿瘤干细胞;抗药性,肿瘤
作者姓名:
刘东哲;商楚荃;张宇彤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深圳 518055;Laboratory of Oncology and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T6G 2R7, Canada;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哈尔滨 15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东哲;商楚荃;张宇彤-.自噬介导的克唑替尼耐药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亚群的影响及意义)[J].白血病·淋巴瘤,2022(03):137-142
A类:
ALK ,Karpas299,TagFP635,mKate,B695,pHluorin,B530
B类:
克唑替尼,药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细胞亚群,ALCL,Sox2,报告基因,已将,细胞株,反应型,RU,RR,干细胞特性,过慢,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荧光标记,过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流式细胞术,nmol,双信号,RED,GEN,下一代,红色荧光蛋白,GFP,变体,绿色信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细胞自噬,自噬相关基因,ULK1,WIPI1,LC3B,MTS,氯喹,细胞存活,剂量依赖,量依赖性,相对表达量,无氯,半数抑制浓度,IC50,抗药性
AB值:
0.20652
相似文献
非小细胞肺癌非常见突变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郏博;吕超;常建华;冯宇;傅潇;高欢;李峻岭;李腾;李醒亚;廉沈沂;林冬梅;毕继旺;宋霞;王亚旗;姚煜;于萍;张霞;赵大川;周之伟;朱豪华;邹璇;刘雨桃;胡兴胜;吴楠;王子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胸部肿瘤内一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胸外二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内科,深圳 518172;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北京 10002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西安 71006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肿瘤科二病区,郑州 45005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理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病区,太原 03001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沈阳 11000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上海 200032
芦可替尼联合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和(或)培门冬酶对儿童复发/难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魏昂;马宏浩;张利平;廉红云;杜俊烨;王冬;崔蕾;欧雯欣;赵云泽;赵晓曦;张莉;李志刚;王天有;张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血液疾病研究室,北京 100045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