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高度近视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变化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HM合并PICC患眼65例65只眼(HM+PICC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HM患者69例69只眼(单纯HM组)、正常健康志愿者65名6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区平均、上半侧、下半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间检测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组内黄斑区上半侧与下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黄斑区相同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 结果:HM+PICC组65只眼中,PICC病灶位于视盘周围颞下、鼻下、颞上、鼻上象限者分别为57 (87.7%,57/65)、25 (38.5%,25/65)、3 (4.6%,3/65)、1 (1.5%,1/65)只眼。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区各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以及SCP、D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9.097、51.929、16.253、6.135, 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M+PICC组黄斑区全层视网膜、mGCC厚度以及除中心凹区外的SCP、DCP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 P<0.05);与单纯HM组比较,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各区域SCP血流密度和mGCC厚度均明显降低( P<0.05)。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视网膜血流密度以及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上半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56、11.693、6.212、2.936, P<0.01)。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PICC组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与所对应的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 r=0.584、0.534、0.592、0.496、0.485、0.517, P<0.001);黄斑区DCP血流密度,除下半侧与全层视网膜厚度呈弱正相关外( r=0.319, P=0.014 ),其余区域均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 r=0.066、0.002、0.125、0.184、0.016、0.319, P>0.05 )。 结论:与单纯HM患眼比较,HM合并PICC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mGCC厚度以及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尤其以黄斑区下半侧mGCC厚度和SCP血流密度变化最为显著,且两者呈强正相关关系。
文献关键词:
近视,退行性;视网膜;脉络膜;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局部血流
作者姓名:
蔡志鹏;张红;张津京;毛博;高鹏远
作者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北京 1000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蔡志鹏;张红;张津京;毛博;高鹏远-.高度近视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变化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06):447-455
A类:
HM+PICC
B类:
高度近视,视盘,脉络膜,空腔,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观,横断面研究,中医科,眼科医院,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受检,黄斑中心凹区,侧视,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半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视网膜厚度,结果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内黄,偏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法,眼中,象限,密度比,区外,关外,无相,退行性,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局部血流
AB值:
0.1420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