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短期效果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的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500 μm范围之内的cCSC14例(1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覆盖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1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视网膜下液(SRF)高度、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RVD)、深层血流密度(DRVD)、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和环绕FAZ区域300 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1和3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SRF高度[158.50(73.00,263.50)μm]、1个月[91.50(33.50,261.00)μm]、3个月[0.00(0.00,131.00)μm],均低于治疗前[160.00(118.25,303.25)μm](均
P<0.05)。治疗后2周CMT[(339.86±117.37)μm]与治疗前[(316.36±121.22)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CMT[(271.86±132.16)μm]、3个月[(206.43±94.03)μm]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SFCT[(340.64±92.27)μm]、1个月[(306.00±71.62)μm]与治疗前[(341.14±115.96)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3个月SFCT[(257.57±78.78)μm]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周、1和3个月SRVD、DRVD及FAZ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CCVD(53.93±8.53)%、3个月(56.35±8.18)%均高于治疗前(49.90±7.48)%(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SRF高度与SFCT呈显著正相关(
r=0.68,
P=0.007),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62,
P=0.017),与其他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脉络膜血流密度均无相关性。
结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能有效降低cCSC患者患眼的CMT、SFCT、SRF高度,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但对视网膜血流密度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文献关键词:
微脉冲激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像;血流密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妍;陈放;李喆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扬州 225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妍;陈放;李喆-.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短期效果观察)[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2(12):881-888
A类:
cCSC14,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DRVD
B类:
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短期效果,效果观察,阈下微脉冲激光,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扬州大学,苏北,北人,渗漏点,神经上皮,皮层,离区,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下液,SRF,SRVD,脉络膜毛细血管,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周长,环绕,FD,视网膜血流密度,脉络膜血流密度,无相,光能,对视,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AB值:
0.16990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