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文献摘要: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文献关键词:
肺肿瘤;麻醉,全身;神经传导阻滞;腹直肌;前锯肌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丛丛;杨倚天;李娜;韩孟艳;张伟;张加强
作者机构: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 4500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丛丛;杨倚天;李娜;韩孟艳;张伟;张加强-.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01):24-28
A类:
B类:
肝癌切除术,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优化效果,择期,全麻,体重指数,m
,ASA,肝功能,Child,Pugh,胸椎旁神经阻滞,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ml,T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BIS,氟比洛芬酯,PCIA,VAS,羟考酮,补救,镇痛,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切皮,心血管事件,按压次数,时行,恢复质量,量量,QoR,外周静脉血,静脉血标本,干扰素,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气胸,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中低血压,时点,肺肿瘤,神经传导阻滞
AB值:
0.23732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