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血浆吸附治疗肝衰竭肝素抗凝方案的临床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吸附(PA)治疗肝衰竭时合理的肝素剂量与抗凝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抗凝方式分为首剂肝素抗凝组和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者组内比较用配对
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38例,其中首剂肝素抗凝组83例,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实验室资料可比。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A治疗,血浆分离器凝血等级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15,
P=0.216);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并发症,其中首剂肝素抗凝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2例(2.4%)、鼻腔出血1例(1.2%),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5例(9.1%)、皮肤出血点2例(3.6%)、鼻腔出血1例(1.8%)、上消化道出血1例(1.8%),首剂肝素抗凝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PA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PA治疗前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抗凝组:
t=3.850,
P=0.022;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
t=6.733,
P=0.007)。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患者下机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首剂肝素抗凝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两组患者PA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明显变化(首剂肝素抗凝组:
Z=-2.455,
P=0.017;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
Z=-2.307,
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12);两组患者PA前后血小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抗凝组:
Z=-0.529,
P=0.480;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
Z=-0.276,
P=0.362)。
结论:对于治疗前20%≤凝血酶原活动度≤4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7 s(正常上限值2倍)、血小板≥50×10
9/L的肝衰竭患者(排除肝素禁忌证),人工肝PA治疗采取0.2 mg/kg首剂肝素给药,不维持用药的抗凝方案是可行的。
文献关键词:
人工肝;血浆吸附;肝素;抗凝剂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闫国胜;张宏涛;鲁杨;朱桂珍;毛小欢
作者机构: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河南省肾脏病免疫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闫国胜;张宏涛;鲁杨;朱桂珍;毛小欢-.血浆吸附治疗肝衰竭肝素抗凝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07):716-721
A类:
B类:
血浆吸附,肝衰竭,肝素抗凝,抗凝方案,人工肝,PA,抗凝方式,实验室检查,正态分布,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概率法,患者年龄,分离器,等级判定,定比,出血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渗血,鼻腔出血,出血点,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机,机时,总胆红素,血小板变化,凝血酶原活动度,上限值,10
,禁忌证,抗凝剂
AB值:
0.1904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