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在布病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病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布病脊柱炎患者44例,均行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2~65岁,发病时间3~7个月。病变位于胸腰段2例、腰椎32例、腰骶段1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2)比较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等炎性指标和腰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体质量指数(BMI);(4)影像学评估脊柱稳定性、炎性控制、脊髓神经受压、植骨融合、邻椎退变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个体化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无损害,术后3~9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其中28例为病椎置钉患者,术后18~26个月取出脊柱内固定物并行组织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1)患者手术时间70~120(80±10)min,出血量200~400(250±20)mL。(2)患者ESR、CRP、VAS及ODI评分术前为(55.42±11.42)mm/1 h、(55.40±17.56)mg/L、(6.56±1.33)分、68.84%±4.55%,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58、92.54、54.28、165.48, P值均<0.001)。术前RBPT阳性44例,术后3、6、9个月分别为6、1、0例。(3)末次随访,术前16例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改善,ASIA分级由C级6例、D级10例,改善为D级1例、E级15例;患者BMI由术前(16.8±0.2)kg/m 2改善为(23.5±1.8)kg/m 2,营养状态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 P=0.031)。(4)随访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钉在病椎固定及正常椎体上固定的把持力好,无松动、断裂、脱钉情况,脊柱稳定,椎间植骨颗粒无吸收、无脱落,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MRI显示原病变椎体无炎性表现,骨破坏病灶修复,椎旁及椎管内脓肿、炎性肉芽组织或坏死椎间盘清除彻底,脊髓或马尾、神经根无受压,脊柱稳定。末次随访未发现邻椎退变现象。 结论:有限病灶清除术具有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清除重点病灶的优势;个体化用药具有合理选用敏感药物、剂量精准,符合药代动力学的优势。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于布病脊柱炎安全可行,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文献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脊椎炎;有限病灶清除术;个体化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作者姓名:
杨新明;贾永利;张瑛;阴彦林;张培楠;田野;姚尧;陈丽星
作者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张家口 075000
引用格式:
[1]杨新明;贾永利;张瑛;阴彦林;张培楠;田野;姚尧;陈丽星-.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在布病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02):98-105
A类:
有限病灶清除术,脊椎炎
B类:
后路,个体化药物治疗,治疗体系,布病,脊柱炎,回顾性研究,月河,骨科,科布,发病时间,变位,胸腰,腰段,腰椎,腰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炎性指标,腰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柱损伤,ASIA,功能分级,体质量指数,影像学评估,脊柱稳定性,脊髓,经受,受压,植骨融合,退变,均一,治疗期间,肝肾功能,临床治愈,置钉,脊柱内固定,内固定物,组织学检查,前为,神经功能损害,善为,m ,营养状态,椎弓根钉,椎体,把持,松动,椎间植骨,骨破坏,旁及,椎管内,脓肿,炎性肉芽组织,椎间盘,马尾,神经根,变现,个体化用药,药具,药代动力学,治疗应用,布鲁杆菌病
AB值:
0.29197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