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性朴欲趋恶论视域下的荀子政治哲学
文献摘要: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文献关键词:
荀子;性朴欲趋恶论;天人相分;大清明之心;圣人观
作者姓名:
李友广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2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友广-.性朴欲趋恶论视域下的荀子政治哲学)[J].管子学刊,2022(04):81-91
A类:
性朴欲趋恶论,封邦建国,大清明之心
B类:
荀子,子政,人性论,可恶,明人,可化,流于,涂之人,人化,难为,逻辑起点,天人相分,发掘出,人的主体性,圣王,异于,创制,礼义,义法,法度,辩驳,正当性,孔孟,面目,有否,政治哲学思想,应战,战国时期,政治权力,权力体系,周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圣人观
AB值:
0.3465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