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混凝土损伤模型的盾构隧道极限承载力研究
文献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损伤的盾构隧道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引入一种基于能量的应力分解的双标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以描述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劣化行为,而后基于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构建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最后,通过与足尺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荷载-收敛变形曲线和结构损伤开裂模式与试验结果较吻合,能够较好地反映加载过程中的结构变形、内力的传递、损伤演化过程、失效模式以及应力重分布等;隧道结构的失效破坏过程可分为线弹性阶段、屈服-损伤阶段和失效破坏阶段,在试验加载制度下,模拟出的阶段I和II的荷载限值分别为227.62 kN和418.12 kN,收敛变形限值分别为0.17%Dt和1.34%Dt(Dt为隧道直径);当隧道收敛变形达到规范规定限值0.60%Dt时,拱顶、拱底和两侧拱腰出现多条纵向离散裂纹,拱顶接头螺栓进入屈服状态,接头塑性铰已具雏形;盾构隧道结构的失效模式表现为拱顶和拱腰接头螺栓屈服、混凝土开裂最终形成多个接头塑性铰而被破坏.
文献关键词:
盾构隧道;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极限承载力;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
作者姓名:
施成华;王祖贤;刘建文;雷明锋;彭立敏;彭铸
作者机构: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重载铁路工程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5
引用格式:
[1]施成华;王祖贤;刘建文;雷明锋;彭立敏;彭铸-.基于混凝土损伤模型的盾构隧道极限承载力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1):4310-4325
A类:
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非连续接触,连续接触模型
B类:
混凝土损伤模型,盾构隧道,极限承载力分析,标量,混凝土材料,损伤劣化,劣化行为,数值计算模型,足尺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对比验证,结构损伤,损伤开裂,结构变形,内力,损伤演化过程,失效模式,应力重分布,隧道结构,破坏过程,线弹性,弹性阶段,模拟出,II,kN,变形限值,Dt,隧道收敛变形,拱顶,多条,接头,螺栓,塑性铰,雏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AB值:
0.24767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