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治疗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文献摘要:
目的:评价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结直肠LS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组)、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杂交ESD)(杂交ESD组)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ESD与杂交ESD的穿孔发生率、出血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操作时间、病灶粘连情况;根据DPPB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PPB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5例结直肠LST患者,男376例,女289例,年龄(57.4±0.4)岁;行ESD 471例,杂交ESD 19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SD组与杂交ESD组病灶粘连发生率(4.2%比7.7%, P=0.067)、病灶完整切除率(96.8%比93.8%, P=0.418)、穿孔率(0.6%比1.0%, P=0.594)、迟发性出血率(2.8%比2.1%, P=0.6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例(2.6%)患者内镜治疗术后出现DPPB,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在直肠( OR=3.594,95% CI:1.237~10.443, P=0.019)、病灶直径>2 cm( OR=3.776,95% CI:1.411~10.106, P=0.008)为DPPB的危险因素。 结论:ESD和杂交ESD术是结直肠LST治疗的有效手段。结直肠LST的病灶部位在直肠、病灶直径>2 cm是DPPB的危险因素。
文献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危险因素;迟发性出血
作者姓名:
俞巧燕;薛猛;王良静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杭州 31000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俞巧燕;薛猛;王良静-.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治疗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22(46):3680-3685
A类:
B类: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肿瘤内,术后迟发性出血,LST,DPPB,浙江大学,学医,消化内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出血率,完整切除,切除率,手术操作时间,粘连,logistic,吸烟饮酒,高血压患病率,连发,穿孔率,内镜治疗术,病灶部位,病灶直径,结直肠肿瘤
AB值:
0.16021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