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褐菖鲉养殖密度与其eDNA的相关关系探讨
文献摘要:
研究以舟山岛礁水域优势鱼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他5种近缘鱼种CO Ⅰ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分析,设计了褐菖鲉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基于K2P模型计算得到褐菖鲉与其他5种近缘鱼种在引物探针区的种间遗传距离,褐菖鲉与日本鬼鲉遗传距离最大(0.3202),而与同属的三色菖鲉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2617).将均重为12.46g的褐菖鲉按2、4、8、16和32尾分别放入室内5个容积为1 m3的圆形水桶,并在40 m×15 m×0.3 m三个养殖池内分别投放20、40和80尾褐菖鲉,其后的0、8h、16h、1d、1.5d、2d、3d、4d、5d、6d、7d、8d及10d进行水样抽取,测定褐菖鲉eDNA浓度.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eDNA浓度前后变化明显,3d后较为稳定,且与各自群体密度相对应,从相关系数和拟合趋势可以看出养殖密度与其eDNA浓度之间呈线性函数相关关系,为褐菖鲉资源eDNA监测评估奠定基础.
文献关键词:
舟山;养殖密度;eDNA;COⅠ;遗传距离;正相关;褐菖鲉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高天翔;陈治;王晓艳;张浩博;史会来
作者机构: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舟山31602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三亚572022;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舟山31602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舟山31602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高天翔;陈治;王晓艳;张浩博;史会来-.褐菖鲉养殖密度与其eDNA的相关关系探讨)[J].水生生物学报,2022(07):1007-1015
A类:
B类:
褐菖鲉,养殖密度,eDNA,关系探讨,舟山,山岛,岛礁,水域,鱼种,Sebastiscus,marmoratus,近缘,段序列,特异性引物,Taqman,K2P,物探,种间,遗传距离,同属,三色,重为,46g,放入,入室,水桶,养殖池,池内,投放,8h,16h,1d,5d,2d,3d,4d,6d,7d,8d,10d,水样,体密度,线性函数,监测评估
AB值:
0.43760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