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苦参乌梅汤对HepG 2.2.15细胞模型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苦参乌梅汤对HepG 2.2.15细胞模型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评价苦参乌梅汤对HepG 2.2.15细胞模型的药效影响.采用UHPLC-LTQ-Orbitrap-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法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另外,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预测苦参乌梅汤抗HBV的潜在代谢通路.结合两部分获得的代谢通路,探究苦参乌梅汤抗HBV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1250 μg/ml组和2500 μg/ml组细胞存活率更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2500 μg/ml组HBVDNA含量更低(P<0.05);筛选出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40个,这些代谢物主要影响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苦参乌梅汤候选活性成分的潜在治疗乙型肝炎靶点共115个,degree值排名前5位的靶点依次为蛋白激酶B、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肿瘤坏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到679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2162个、细胞组分56个、分子功能133个;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P值排名前20位的通路主要有PI3K-Akt、乙型肝炎、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结论 苦参乌梅汤可以抗HBV,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发现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鞘脂代谢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为抗HBV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文献关键词:
苦参乌梅汤;抗乙型肝炎病毒;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
作者姓名:
郑蕊;郭朋;刘宇;孔伟;陈艳
作者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9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郑蕊;郭朋;刘宇;孔伟;陈艳-.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苦参乌梅汤对HepG 2.2.15细胞模型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2(15):12-18
A类:
苦参乌梅汤
B类:
网络药理学,HepG,细胞模型,抗乙型肝炎病毒,代谢组学技术,技术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验评价,药效,UHPLC,LTQ,Orbitrap,代谢组学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技术预测,分获,ml,细胞存活率,HBVDNA,代谢物,苯丙氨酸,色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脯氨酸代谢,活性成分,潜在治疗,degre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本体,条目,生物过程,京都,基因组数据,通路富集分析,PI3K,Akt,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鞘脂代谢通路
AB值:
0.20329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