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文献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数据库获得丹参的活性成分以及潜在靶点基因.应用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检索黄褐斑相关作用靶点.应用Venny2.1.0获得丹参治疗黄褐斑的作用靶点.将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丹参治疗黄褐斑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PyMOL及AutoDock Vina软件,对重要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剔除无对应的靶基因信息后,筛选获得丹参有效活性成分58个,分子靶点105个,获得黄褐斑靶点基因51个.通过Venny处理获得7个共同靶点,分别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雌激素受体1(ESR1)、雌激素受体2(ESR2)、孕酮受体(PGR)、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2(NOS2)、酪氨酸酶(TYR).应用CytoScape 3.8.2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按照MCC(Maximal Clique Centrality)分析法,获得排名前4的关键基因,依次为VEGFA、PTGS2、ESR1、PGR.GO富集分析得到37个注释条目,包括19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2种细胞组分(cell composition,CC)和16种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7条信号通路.基于PPI互作网络以及有关文献报道,选取与黄褐斑相关经典靶点蛋白4个(VEGFA、PTGS2、ESR1、TYR)与丹参的有效成分[木犀草素(luteolin)、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uteolin与VEGFA、PTGS2、ESR1、TYR的最低结合能分别为-7.7、-5.6、-7.7、-7.1;tanshinoneⅡA与VEGFA、PTGS2、ESR1、TYR的最低结合能分别为-8.2、-5.7、-9.9、-6.9;cryptotanshinone与VEGFA、PTGS2、ESR1、TYR的最低结合能分别-5.6、-5.8、-8.8、-7.6.结论 丹参治疗黄褐斑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相互作用的特点,其主要成分及关键靶点可能通过抗雌激素作用、抗炎、抗血管生成、抗酪氨酸酶等方面治疗黄褐斑,其分子机制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内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传导通路等.
文献关键词:
丹参;黄褐斑;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作者姓名:
郝丽娜;郝丽莎
作者机构:
成都青羊菲尔医疗美容诊所,四川 成都 610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郝丽娜;郝丽莎-.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J].海南医学,2022(17):2185-2191
A类:
B类:
网络药理学,黄褐斑,分子对接技术,技术探讨,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活性成分,潜在靶点,靶点基因,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检索,作用靶点,Venny2,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interaction,PPI,DAVID,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CytoScape,软件构建,通路网络,核心靶点,PyMOL,AutoDock,Vina,靶基因,基因信息,分子靶点,VEGFA,前列腺素,PTGS2,雌激素受体,ESR1,ESR2,孕酮受体,PGR,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酪氨酸酶,TYR,CytoHubba,插件,MCC,Maximal,Clique,Centrality,关键基因,条目,生物过程,biological,processes,cell,composition,molecular,function,MF,通路富集分析,互作网络,靶点蛋白,有效成分,木犀草素,luteolin,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结合能,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关键靶点,抗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HIF,信号传导通路
AB值:
0.3228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