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HIV-1 CRF01_AE毒株整合酶抑制剂主要耐药突变的表型耐药性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整合酶(IN)区主要耐药突变对HIV-1 CRF01_AE毒株耐药的影响,并比较与B亚型毒株的差异。方法: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选择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T66K、F121Y、Q148K、N155H、G118R、R263K、Q148K/N155H),通过无缝克隆同源重组及点突变的方法引入到HIV-1 B亚型感染性克隆pNL4-3和CRF01_AE感染性克隆pGX002的IN区,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在MT2细胞上扩大培养并测定感染性滴度。检测4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拉替拉韦(RAL)、埃替拉韦(EVG)、多替拉韦(DTG)、比昔格韦(BIC)对14株突变病毒的半抑制浓度(IC 50)及其与野生型病毒相比提高的倍数。 结果:成功构建携带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的B亚型和CRF01_AE质粒,包装获得14株重组病毒,感染性滴度为10 4~10 6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 50)/ml,在MT2细胞高效复制,上清液中HIV-1 P24抗原浓度可达830~2 700 ng/ml。5个突变或突变组合(T66K、F121Y、Q148K、N155H、Q148K/N155H)均可导致CRF01_AE和B亚型毒株对RAL和EVG高度耐药,与野生病毒相比IC 50分别提高200倍和2 000倍以上,相同突变导致RAL和EVG对CRF01_AE的IC 50提高的倍数均显著低于B亚型( P<0.01)。Q148K/N155H突变导致B亚型和CRF01_AE对DTG和BIC高度耐药,IC 50提高50倍以上,其他突变对DTG和BIC的药物敏感性几乎无影响。 结论:构建了基于CRF01_AE和B亚型的14株携带不同INSTI耐药突变的HIV-1毒株,5个突变可导致对RAL和EVG的高水平交叉耐药,同一突变导致B亚型毒株耐药程度显著高于CRF01_AE毒株。Q148K和N155H突变组合可导致DTG和BIC的高度耐药,表明DTG和BIC耐药的遗传屏障高,可有效抑制携带INSTI耐药突变的毒株,且无明显的亚型耐药差异。
文献关键词:
HIV-1;耐药突变;表型耐药性;整合酶抑制剂
作者姓名:
姚腾冲;韩婧婉;李韩平;贾磊;王晓林;李林;李敬云
作者机构: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100071
引用格式:
[1]姚腾冲;韩婧婉;李韩平;贾磊;王晓林;李林;李敬云-.HIV-1 CRF01_AE毒株整合酶抑制剂主要耐药突变的表型耐药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2(02):81-87
A类:
表型耐药性,T66K,F121Y,Q148K,N155H,G118R,R263K,pNL4,pGX002,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
B类:
HIV,CRF01,AE,毒株,整合酶抑制剂,耐药突变,耐药性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突变,无缝克隆,同源重组,点突变,感染性克隆,转染,293T,装病,MT2,扩大培养,滴度,INSTIs,RAL,EVG,多替拉韦,DTG,BIC,半抑制浓度,IC ,野生型,倍数,质粒,株重,重组病毒,10 ,半数,数组,组织细胞,细胞感染,感染剂量,TCID ,ml,上清液,P24,生病,药物敏感性,交叉耐药
AB值:
0.21893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