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同治疗方法与高危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不同治疗方法与高危病理因素(HH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999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双眼RB患儿73例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0例(68.5%,50/73),男性23例(31.5%,23/73 );有家族遗传史11例。首次确诊年龄(14.8±15.6)个月;首次干预时间(3.97±4.74)个月。按照眼内RB国际分期分级标准,73只眼中分期为C、D、E期者分别为2 (2.7%,2/73)、15 (20.5%,15/73)、56 (76.7%,56/73)只眼。全身麻醉下应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双眼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首次治疗行眼球摘除或保眼治疗,包括全身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联合眼动脉内化疗(IAC )、玻璃体腔注射化疗药物、冷冻、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保眼治疗失败后行眼球摘除手术。摘除的眼球标本制作成切片,眼病理医生阅片并评判是否存在HHF。变量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同治疗方式的HHF发生率及其他分类变量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73只眼中,首次治疗为眼球摘除者21只眼(28.8%,21/73 );保眼治疗者52只眼(71.2%,52/73 )。眼球摘除后,复发转移9例(12.3%,9/73),其中死亡7例(9.6%,7/73)。有复发转移者、无复发转移者干预时间分别为(7.4±7.3)、(3.5±4.1 )个月;复发转移者首次干预时间显著晚于无复发转移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61, P=0.154 )。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存在HHF者26只眼(35.6%,26/73 ),其中D、E期分别为4 (26.7%,15/26)、22 (39.3%,22/56)只眼。眼球摘除前接受其他治疗者,眼球摘除后HHF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相应治疗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52、0.074、0.000、1.007、0.007、2.729, P>0.05)。26只眼中,全身化疗联合、未联合IAC分别为5 (83.3%,5/6 )、21 (31.3%,21/67)只眼,HHF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22, P=0.035)。 结论:眼球摘除前接受IAC保眼治疗对HHF有明显影响。
文献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药物疗法,联合;高危病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邓洵;程湧;朱雪梅;令狐丹丹;赵明威;梁建宏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邓洵;程湧;朱雪梅;令狐丹丹;赵明威;梁建宏-.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同治疗方法与高危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07):568-572
A类:
高危病理因素,HHF
B类:
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同治疗方法,关系分析,RB,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病理学检查,家族遗传史,首次确诊,确诊年龄,照眼,眼内,分级标准,眼中,全身麻醉,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成像系统,影像学检查,化学药物治疗,合眼,眼动脉,IAC,玻璃体腔注射,化疗药物,激光光凝,瞳孔,温热,热疗,放射治疗,局部治疗,治疗失败,后行,标本制作,眼病,分类变量,治疗者,复发转移,他治,未接,全身化疗,未联合,眼球摘除术,药物疗法
AB值:
0.25844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