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何仕梅;王袁;余守洋;唐苏;王海英
作者机构: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 563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何仕梅;王袁;余守洋;唐苏;王海英-.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04):491-496
A类:
全身麻醉机制,皮层网络
B类:
内侧前额叶皮层,吸入,肌肉注射,射进,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意识消失,无痛,遗忘,肌肉松弛,全身麻醉药,致意,科学问题,具体作用,Lee,丙泊酚,氯胺酮,七氟烷,作用靶点,外科手术患者,到顶,顶叶,功能连接,prefrontal,cortex,环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技术监测,脱氧,蛋白含量,变化发现,麻醉诱导,苏醒过程,medial,mPFC,前期研究,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type,GABA ,翻正反射
AB值:
0.2262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