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紫菀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文献摘要: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苑白绢病的典型症状为茎基部最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并向上蔓延,后期在发病部位长满白色菌丝,且周边附着大量白色至黄褐色菌核.分离纯化后共获得性状一致的15株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基于ITS、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根据科赫法则开展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5~8,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初步筛选发现,4种化学杀菌剂(汰腐净、噁霉灵、氟硅唑和石硫合剂)、2种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和大蒜油)、1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梯度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氟硅唑和乙蒜素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活体药剂筛选实验显示乙蒜素可作为防治紫菀白绢病的主推药剂合理配施.
文献关键词:
紫菀;白绢病;罗耳阿太菌;药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袁文佳;李金鑫;陈红;王铁霖;苗玉焕;刘大会
作者机构: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 武汉43006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1007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袁文佳;李金鑫;陈红;王铁霖;苗玉焕;刘大会-.紫菀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J].中国中药杂志,2022(11):2915-2923
A类:
罗耳阿太菌
B类:
紫菀,白绢病,生物学特性,防治药剂,药剂筛选,防控药剂,植株,菌核,分离纯化,得病,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致病性测定,制法,抑菌作用,典型症状,基部,最先,水渍,发病部位,长满,黄褐色,共获,获得性状,形态学鉴定,ITS,TEF,基因序列,致病菌鉴定,Athelia,rolfsii,科赫法则,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发病症状,田间,全黑,黑暗,菌丝生长,初步筛选,化学杀菌,噁霉灵,氟硅唑,石硫合剂,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大蒜油,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实验,抑菌活性,活体,筛选实验,主推,配施
AB值:
0.38290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