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端直肠离断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或行姑息切除患者;(2)其他手术入路的患者;(3)直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患者;(4)在研究期间合并其他肿瘤需额外治疗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行远端直肠离断的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骨盆和标本径线测量数据及术后短期疗效。优势角度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实际切割线与模拟传统TME入路切割线之间角度。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以
±
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
M(
QR)表示。
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和经肛手工吻合。中位手术时间193(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58)ml。所有患者均R
0切除,远切缘距肿瘤中位距离1.7(0.4)cm,吻合口距肛缘中位距离2.0(0.1)cm。远端直肠单个钉仓离断率52.0%(26/50),两个钉仓离断率48.0%(24/50),切割线长度6.6(1.5)cm。经闭孔神经前入路通路构建中位时间8.0(6.0)min,4.0%(2/50)的患者发生临近血管副损伤,无闭孔神经损伤发生。经闭孔神经前入路与模拟传统入路的骨盆入口宽度分别为(9.9 ± 1.3)cm和(7.2 ± 1.1)cm(
t=24.781,
P<0.001),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优势角度(15±2)°,标本中线及右侧线的远切缘距离较模拟传统入路离断位置低0.6(0.2)cm和1.0(0.2)cm。本组1例(2.0%)于术后17 d因肺部感染死亡;二次手术率4%(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8.0%(14/50),包括吻合口漏14.0%(7/50)、术后尿潴留12.0%(6/50)、盆腔感染4.0%(2/50)和小肠梗阻4.0%(2/50)。术后住院时间12(6)d。
结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安全有效,在肥胖、骨盆狭窄、极低位直肠癌等困难状态下更具优势,可作为低位直肠离断方式的一个补充。
文献关键词:
直肠肿瘤,低位;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汤坚强;陈贺凯;刘军广;丁西平;汪欣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4;现就职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北京 100021;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天津 300450;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东营 257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汤坚强;陈贺凯;刘军广;丁西平;汪欣-.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01):63-70
A类: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
B类:
腹腔镜下,离断,安全性及有效性,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路远,远端,端直,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发直,直肠腺癌,肛门功能,保肛,排除标准,远处转移,姑息,其他手术,手术入路,脏器,联合切除,外治,治疗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径线测量,测量数据,短期疗效,切割线,TME,中服,服从,非正态分布,QR,全组,腹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工吻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l,R
,线长,路通,中位时间,神经损伤,传统入路,中线,侧线,切缘距离,肺部感染,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术后尿潴留,盆腔感染,小肠梗阻,术后住院时间,技术安全,骨盆狭窄,直肠肿瘤,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AB值:
0.22429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