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文献摘要:
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支。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支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 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支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经常规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IMAP和面动脉吻合处出现血管蒂局部扭转、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取出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血供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Ⅱ期术后1~6个月进行了皮瓣修薄手术。随访4个月~9年,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供区可见线性瘢痕形成;1例女性患者出现明显乳头移位,双侧乳房不对称。结论:扩张IMAP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皮肤组织匹配,且切取后对胸部供区的损伤小,联合血管增压可灵活设计双蒂皮瓣,进一步改善血供,扩大皮瓣切取面积,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文献关键词:
外科皮瓣;面部;颈;瘢痕;穿支皮瓣;胸廓内动脉;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血管增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云菡;黄昕;李海洲;高雅姗;顾舒晨;邝依敏;骆申英;张泽伟;顾斌;昝涛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 200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郑州 45005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云菡;黄昕;李海洲;高雅姗;顾舒晨;邝依敏;骆申英;张泽伟;顾斌;昝涛-.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2(04):313-320
A类:
血管增压,+IMAP,IMAP+
B类:
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面颈部,整复,应用经验,观察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医,第九人,入选标准,烧创伤,创伤后,后面,中男,瘢痕部位,前胸,置入,额定,定容,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锁骨上动脉,胸外侧动脉,生理盐水,皮瓣转移,转移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仪,动静脉,创面面积,位置设计,小面积,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供血,供养,整块,行血,血供,区直,拉拢,缝合,皮瓣面积,皮瓣存活,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肋间,共切,扩张皮瓣,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尖端,常规换药,动脉吻合,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吻合血管,皮瓣外观,颈部功能,功能改善,供区,线性瘢痕,瘢痕形成,女性患者,乳头,移位,乳房,颈部皮肤,皮肤组织,胸部,灵活设计,外科皮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AB值:
0.2343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