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胃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胃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GIH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并观察3例GIHP内镜下及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GIHP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3~66岁,病变分别位于胃体、胃底及胃窦-幽门处。内镜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可见中央小脐凹。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由黏膜层向黏膜下层反向生长,形成特征性的内翻性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整体呈现花瓶样外观。病变边缘可见黏膜肌层被增生的黏膜上皮组织包绕形成衣领样或夹心饼干样结构。增生的胃型腺上皮包括:胃小凹上皮、胃底腺腺体及幽门腺腺体,间质内可见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病变内腺上皮成分相应表达MUC5AC、MUC6、MUC2等抗体,平滑肌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其中1例黏膜下病变腺体合并有腺上皮的异型增生。结论:GIHP是一种罕见的胃息肉类型,易误诊为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高分化管状腺癌等,同时其与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认识其存在、熟悉相应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化宏金;吴靓;李可栋;宋国新;李海
作者机构: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南京 21002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化宏金;吴靓;李可栋;宋国新;李海-.胃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08):749-751
A类:
GIHP
B类:
胃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内镜下,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中男,发病年龄,胃体,胃窦,幽门,隆起,性病变,黏膜层,黏膜下层,形成特征,特征性,组织学形态,低倍,花瓶,肌层,黏膜上皮,上皮组织,成衣,衣领,夹心饼干,皮包,胃底腺,腺体,肌组织,MUC5AC,MUC6,MUC2,平滑肌肌动蛋白,白阳,异型增生,胃息肉,肉类,误诊,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高分化,管状腺癌,癌前病变,形态学特征,相关免疫
AB值:
0.35807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