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
文献摘要:
患者男,60岁,主因右侧口眼歪斜3个月余,于2020年7月7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患者3个月前因外感风寒出现右侧口眼歪斜,眼胀流泪,鼓腮漏气,起病1周后于当地街道社区医院就诊,考虑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膏药敷贴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后于附近社区医院行针灸治疗1个月,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本院。刻诊:神清,精神欠佳,表情淡漠,语言清晰流利,语声低,右侧额纹消失,皱眉不能,右侧抬眼无力,右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左侧,右侧面部肌肉松弛,需用手托扶,鼓腮漏气,伸舌居中,无味觉减退或消失,乳突无压痛,头部无胀痛,无眼胀流泪,食欲减退,夜寐差,二便调。神经系统检查:右侧面部浅感觉减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舌紫暗,苔薄白,脉沉弦。颅脑CT亦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面瘫,气滞血瘀证。治疗原则:补气活血、疏肝解郁。透刺针法,选穴:百会、四神聪、阳白、上星、头维、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太阳、颧髎、巨髎、地仓、颊车、中脘、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太冲、合谷。操作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选用0.25 mm×40 mm和0.30 mm×75 mm两种规格的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1)阳白四透:选用针具规格为0.25 mm×40 mm,采用一穴四针,分别针向丝竹空、攒竹、头维、上星,平刺进针1.0寸;太阳两透(太阳透颊车、太阳透颧髎),地仓、颊车相对透刺:选用针具规格为0.30 mm×75 mm,平刺进针2.0~2.5寸,地仓透颊车时将针柄朝针尖方向提拉2~3次。透刺得气为度,不施补泻手法。(2)针刺操作选用针具规格为0.25 mm×40 mm,百会和四神聪毫针平刺0.3~0.5寸,四白和巨髎针尖朝向健侧进针0.5~1.0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双侧合谷直刺0.3~0.5寸,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泻法;双侧太冲直刺0.3~0.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余下穴位直刺0.5~1.0寸,得气后行提插补法;留针30 min。以上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评估疗效。嘱患者每日热敷及时常按摩针刺穴位,主动锻炼面部表情肌。
文献关键词:
针刺疗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透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郑哲涵;丁淑强
作者机构:
30038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300381 天津,国家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郑哲涵;丁淑强-.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2(04):142-143
A类:
巨髎
B类: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医案,主因,口眼歪斜,月余,中医药大学,针灸科,月前,前因,外感,风寒,流泪,鼓腮,漏气,起病,街道社区,社区医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膏药,敷贴,未见好转,行针,针灸治疗,明显好转,本院,淡漠,流利,语声,皱眉,无力,鼻唇沟,口角,歪向,肌肉松弛,需用,居中,无味,味觉,乳突,无压,压痛,胀痛,无眼,食欲减退,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薄白,颅脑,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气滞血瘀证,治疗原则,补气活血,疏肝解郁,透刺,刺针,针法,选穴,百会,四神聪,头维,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中脘,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太冲,合谷,操作方法,仰卧位,毫针,针具,别针,进针,针尖,提拉,补泻手法,针刺操作,朝向,健侧,后行,平补平泻,直刺,针刺得气,提插泻法,余下,插补法,留针,疗程,热敷,按摩,针刺穴位,面部表情肌,针刺疗法
AB值:
0.44093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