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文献摘要:
桑叶乌龙茶因含有桑多糖、桑多酚、游离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诱导脂肪细胞凋亡、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肝脏脂肪再生等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四种桑叶乌龙茶(轻杀青、轻烘干;轻杀青、重烘干;重杀青、轻烘干;重杀青、重烘干)在加工工艺流程中茶多酚、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及活性物质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T 8313—2018测定重杀青和轻杀青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0.52%、0.86%,重烘干和轻烘干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0.81%、0.74%,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T 8314—2013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重杀青和轻杀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16%、0.19%,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0.01
0.05).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重杀青和轻杀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26.40%、19.65%,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0.01
0.05).综合分析测定结果,发现不同的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各活性成分总体相对稳定,为桑叶茶制作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献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活性物质;茶多酚;糖分;游离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茂;邱国祥;李景新;钟杨生;陈芳艳;林健荣;李文楚
作者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 广东广州 510642;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180;广东省伦教蚕种场 广东顺德 52830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茂;邱国祥;李景新;钟杨生;陈芳艳;林健荣;李文楚-.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J].广东蚕业,2022(11):1-6,16
A类:
桑叶乌龙茶
B类:
制作工艺,生物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有效成分,肠道菌群,前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分化,肝脏脂肪,生物学功能,杀青,烘干,加工工艺,含量变化,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水平,蒽酮比色法,总糖含量,分析测定,测定结果,活性成分,桑叶茶,糖分
AB值:
0.14837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